田管更科學 穩產助增收(田間地頭看春耕)
人勤春早田間忙。抓好春季田管、確保夏季糧油豐收,對穩定全年農業生產至關重要。
開展農技指導,提供托管服務,推廣節水灌溉……當前,各地積極有序開展春季田管工作,確保糧食穩產增產。廣袤田疇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春管畫卷徐徐展開。
——編 者
安徽六安金安區——
開展送技下鄉
農戶種田有方
雪后初霽,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施橋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技術員張勇便駕車穿梭在各村之間。“大雪過后,田里農作物的生長是否受到影響,是我們農技人員的重要關注點。”張勇說。
按照計劃,張勇驅車來到七十鋪村。剛下車,村民張俊松便快步走上來問:“老張,地里油菜有些泛黃,這怎么回事?”聽到情況,張勇來不及多問,直往田里奔。
在一處油菜地前,張勇俯下身子,輕輕撣去作物上的積雪,捻開葉片,仔細觀察起來,“部分葉子發黃是受到輕微凍害所致,數量很少,基本沒有影響,總體上看,油菜長勢不錯。”
“多虧了你們提前幫我做好預防措施,才讓油菜能夠安全過冬。”聽到張勇的解釋,張俊松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近年來,為優化糧油生產結構、提升土地效益,六安市鼓勵利用冬閑田發展小麥、油菜種植。去年秋天,金安區的不少農戶和張俊松一樣,第一次種起了油菜。由于缺少經驗,如何把油菜種好,成了困擾村民的難題。為此,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全程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和服務。
今年1月初,當地氣溫大幅回升,是冬季除草的關鍵時期。張勇說:“不少村民缺少相關種植經驗,我們需要主動提醒打除草劑的時間,另外針對田間尖葉雜草和闊葉雜草分布多少,藥劑成分和用量不同,也得叮囑到位。”
臨走前,張勇拉著張俊松又巡起田來。“冰雪融化后,泥土松動,要及時清溝瀝水,防止油菜發生水淹漬害。”張勇邊走邊囑咐,“要適時追施硼肥和復合肥,同時注意防治病害。都做好了,實現豐收不是問題。”
據統計,去年12月份起,金安區農業農村局先后組織7個工作組到各鄉鎮實地查看苗情、開展技術指導,圍繞低溫天氣應對和病蟲害防治等主題,累計送技下鄉530多人次。
“去年入冬以來,我們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墑情動態,充分發揮農技人員的科學指導作用,不斷加強小麥、油菜田間管理工作。下一步,還將繼續出臺相應措施,努力為夏糧豐收奠定良好基礎。”金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丁德武說。
江西高安市——
農業生產托管
提升服務水平
2月26日,在江西宜春高安市黃沙崗鎮的農田里,民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專家胡敏輝背著撒肥機,正往田里播撒肥料,合作社的農機手駕駛著旋耕機在地里來回穿梭,開展翻耕作業。
伴著機器轟鳴,一大片田地很快就被翻耕過半。“種地要搶抓時機,差一兩天都可能影響收成。現在把田翻一下,把土松一松,以便更好蓄水。”胡敏輝說。
近年來,高安積極推廣土地托管模式,提升農機作業、無人機飛防植保、糧食烘干加工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以發放補貼的形式采購水稻機械化插秧、水稻病蟲害機械化防治等服務,而民興合作社就是提供這些農業生產服務的主體。
“村民把土地以全托管的模式交到合作社,從翻耕、選種、施肥,再到收割、烘干,基本不用操心。”民興合作社負責人周敏介紹,合作社有全托管和半托管兩種模式,全托管包含農業生產中的全部環節,半托管的可以選擇讓合作社承擔部分環節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去年開始,村里實施農業生產托管,土地統一耕作、統一管理,不僅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真是既省力又省心!”說起農業生產托管,黃沙村村民雷春華贊不絕口。
今年的春耕,民興合作社預計需要完成1.2萬多畝地的翻耕作業。正在地頭忙活,周敏接到了電話,電話那頭是江西省糧油集團的工作人員,告知他50萬元的訂單預付款已經打到了合作社的賬上。
“今年的糧還沒種下去,就已經先賣出去了。”周敏介紹,黃沙崗鎮4萬畝土地生產的糧食已經由江西省糧油集團幫助對接好了客戶,合同里規定好了最低的收購價格,確保糧食有合理的賣價。
今年,高安在原有的土地托管模式基礎上,擴展成“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聯合經營模式。“以黃沙崗鎮為例,江西省糧油集團負責糧食的采購和銷售,民興合作社負責統籌整個生產過程的托管,村集體負責流轉土地,農戶在合作社負責管理和耕種一定數量的土地,整個農業生產鏈條分工明確,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更加完整。”黃沙崗鎮副鎮長陳建輝說。
據介紹,目前,高安糧食作物農業生產托管面積超78.2萬畝,服務小農戶數達3.55萬戶,助力年增收超6000萬元。
甘肅定西安定區——
推廣節水灌溉
作物量質齊升
元宵節剛過,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的一間日光溫室大棚里,蛭石中的馬鈴薯苗已經長到約15厘米。一大早,村民楊富寶來到棚里,卷起一層層棉氈,擰開噴灌設備。
不到10秒鐘,50多個噴頭淋出一圈圈水霧。“天氣不熱,噴灌一次,這些苗能‘喝飽’10多天。”十幾分鐘后,楊富寶關掉設備。
這個溫室大棚占地約500平方米,里面有1300多個種植盆,每盆種了66株馬鈴薯的種苗。每次噴灌,只需不到5立方米的水。“種了幾十年馬鈴薯,算了幾十年的水。”楊富寶掰著手指頭,回顧起曾經用水的經歷。
幾年前,楊富寶只能拖著水管澆水,半天才澆完一兩個大棚。人力無法控制澆水的均衡度,總量也很難把握。“費力費水,產量和品質卻上不去。”楊富寶說。
定西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屬干旱半干旱地區。其中,安定區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500多毫米。做好田間管理,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成了一道必答題。
解決水的問題,需要田管系統綜合發力。近年來,安定區根據土壤、氣候和水利情況,借助引洮工程取水,通過棚頂一根根水管,將水供應到噴頭噴出,既能節省一半以上用水量,還能均勻控制水肥灌溉范圍。
同時,大棚棚頂設有雙層塑料,覆蓋多層棉氈,可以更大限度控光保溫保濕,延長一次澆灌的維持時間。截至目前,安定區有1300多座日光溫室大棚和1500多座網棚種植馬鈴薯種苗,已經全部運行此類田管系統。
在戶外大田里生產馬鈴薯原種和商品薯,面積更大、變量更多,節水灌溉需求更迫切。為此,安定區因地制宜,通過建設高標準梯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引水上山工程,推廣戶外節水灌溉新模式。
引水上山,就是在引洮工程干渠邊取水,修好管道,利用泵站把水提到山上,再向下給梯田層層供水。配合著節水灌溉工程鋪設的田間管網、智能化分水口和水池,每一層梯田的水壓更穩,農戶還能根據作物、地塊特征,控制用水時間和水量,有效提升畝均產量。
為讓旱地變良田,甘肅在河西及沿黃灌區重點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面積907萬畝,平均節水40%。同時,甘肅在隴東旱塬區推廣集雨水窖208萬眼,全省推廣壟膜溝灌等農藝節水技術面積1300萬畝,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面積1500多萬畝,節水路徑持續拓寬,田間管理效率和產量穩定提升。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9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