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 因“人”更精彩
展望未來五年的“路線圖”,不僅要關注農業轉移人口數量的增長,更要注重城鎮常住人口生活品質的提升,讓全體居民更好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新型城鎮化是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的城鎮化。哪些城市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市的發展后勁就會更強
今年,“新重慶人”唐沁夫婦搬進了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的一個公租房小區,每月租金600多元,女兒上小學也有了著落,走路去學校只要幾分鐘。工作、成家、安居,一路走來,小家庭深深融入了大城市。
城鎮化的宏大敘事,具體而微地體現為一個個人、一個個家庭的遷居、安居。從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到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助力更多隨遷子女上好學,一項項務實舉措圓安居夢、撐保障傘,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66.16%。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后期,如何深入實施好新型城鎮化戰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都把人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展望未來五年的“路線圖”,不僅要關注農業轉移人口數量的增長,更要注重城鎮常住人口生活品質的提升,讓全體居民更好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伴隨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的深刻調整,要想讓更多農業轉移人口融得進、過得好,必須向改革要動力,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放寬戶籍限制,1.65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越來越多新市民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著力破解城鄉之間、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才能讓新型城鎮化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更多人。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福建晉江,民營經濟活躍,外來務工者眾多。以產聚人、以城留人,當地為“新晉江人”提供30項市民化待遇,實現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等“新老晉江人一個樣”,同時鼓勵外來人員參與公共事務、社區生活,吸引超百萬“新晉江人”安居就業。截至去年底,晉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個百分點,走出一條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新型城鎮化是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的城鎮化。哪些城市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市的發展后勁就會更強。
也應看到,不同地區城鎮化速度、適宜的城鎮化率、城鎮形態等必然存在差異,不宜搞“整齊劃一”。比如,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應著重提升水平、挖掘潛力;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不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更多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空間。同時,用好縣城這個重要載體,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助于帶動“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充分尊重人的意愿,統籌城鄉、雙向發力,既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加大拉力;也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維護政策,增強推力。如此,才能在城鄉一體、良性互動中,讓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新型城鎮化,是人與城的“雙向奔赴”,是城與鄉的格局重塑。從“鄉土中國”走向“城鎮中國”,以“人的城鎮化”促進“人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