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改革向前,民生向暖(在現場·年終特別報道)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引向深入,引導全黨全國人民堅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動改革行穩致遠。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一件件群眾身邊事吸納進國家發展頂層設計,到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面群眾關切事,明確新的一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實打實的改革舉措為發展增了動力、添了紅利,更聚了人心、暖了民心。
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講述大家身邊的改革故事與改革帶來的滿滿獲得感。
——編 者
收獲——
一名種糧大戶的新收入
本報記者 趙帥杰
冬閑人不閑。吃完午飯,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太白鎮種糧大戶黃華一頭鉆進打捆機駕駛室。轟隆聲中,一根根秸稈被打包成一捆捆“黃金方墩”。
黃華的干勁,源于今年的收獲。“算上種糧、補貼和出租農機具,到賬將近30萬元。”踢了踢腳下的秸稈,黃華嘴角上揚。
作為合水縣佰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東,黃華今年的收入添了個“大頭”——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僅這一項,就額外帶來5萬多元。
“既種田,又服務,大家都喊我們‘田保姆’。”黃華說,“處理秸稈每畝收益100多元,我們和托管土地的農戶平分。”
甘肅省出臺政策,支持農民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利用自身優勢,在糧食生產環節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合水縣細化舉措,給予服務組織每畝最高80元的補貼。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忙時更多農戶選擇托管土地。蓮花寺村村民楊明開說:“不誤農時,效益也高,我們還能抽出時間務工。”
“現在社會化服務延伸到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合作社和農戶都受益。”黃華介紹,2024年合作社服務土地1000多畝,改革直接帶來了新收入。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023年,農業農村部印發《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生產社會化服務規范指引》。2024年,財政部安排相關資金88億元,支持符合條件的各類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便捷——
一次辦理“個轉企”的舒心體驗
本報記者 姜 峰
進貨、碼貨,動作麻利的韋瑋,一看就是勤快人。
20年前,第一次來重慶,韋瑋給心上人拎的就是海南老家自種的芒果。后來,韋瑋到妻子的家鄉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開起精品水果店,“如今已連鎖發展到8家。”
前不久,作為個體工商戶的韋瑋考慮將經營主體類型變更為企業,更好進行人才招聘、融資貸款。
曾聽說——以前辦理“個轉企”,個體工商戶得先注銷原來的營業執照,再重新注冊辦理企業營業執照,耗時長,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重要信息也無法延續使用。
誰承想——到萬盛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市場監管局窗口,從遞交材料,到稅務部門完成清稅,再通過“渝快辦”手機APP提交“個轉企”申請,直至現場領取“企業身份”的營業執照,“個轉企”直接轉型登記用時不過1個多鐘頭。
特別是——如今“個轉企”可以延續原個體工商戶重要事項,保留原名稱中的字號、商標及商業信譽等。萬盛經開區還對納入全區重點領域“培育庫”并申請轉型升級為企業的個體工商戶給予1萬元扶持資金。
拿到扶持資金的韋瑋,打理店面勁頭十足,果香四溢間,事業充滿希望。
(婁亞梅參與采寫)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
10月,重慶市出臺構建分型分類精準培育機制促進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個轉企”培育機制。
鼓勁——
一家科技型初創企業的融資路
本報記者 巨云鵬
實驗室里,有序而忙碌。同濟大學教授施裕豐正在進行原創新藥的研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科技型初創企業——上海施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今年,公司取得新突破,創新藥研發方向從腦瘤拓展到胰腺腫瘤等的治療上,預計未來兩年走上臨床。
成果得來不易。創業數年,研發仍需要大量持續資金支持,投入從哪里來?為難之際,恰逢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出“撥投結合”改革舉措:聚焦高風險性、高探索性的科技項目,初期是撥款形式,后續有社會資本進入確定企業融資估值時,就按照市場估值轉化為投資款。
今年初,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決定為這家企業提供2000萬元的研發攻關資金支持,同時牽線上海市普陀區以“財政撥款+基金投資+社會資本”的形式投入1000余萬元。有了社會資本的參與,企業產生估值,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資金順勢轉為股權。
支持不止于此。辦公空間得益于普陀區桃浦鎮對科技園生命健康孵化基地建設的支持;當地還輔導公司申報生命健康產業專項資金。
“改革給科技創業者鼓了勁。”施裕豐說,“收獲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對未來的信心。”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通過探索“項目經理制”“撥投結合”等創新舉措,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受益——
一筆省下來的購房支出
本報記者 王云杉
冬日的北京雖冷,29歲的小王心卻是暖暖的,“從四川老家來北京工作7年,我馬上要在這里安家了。”
今年以來,北京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首套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30%下調至不低于15%。
“我是‘剛需族’,現在支付壓力小了,我還有余力裝修房子。”小王看中的房子最后的總價是260萬元,首付只需39萬元左右,這筆支出就比年初看房時少了一半。
首套房貸款利率也有了變化。“我選的是商業貸款,現在每個月能少還1000多元。”小王說。
受益的不僅是剛需購房者,還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購房者。
今年1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對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住房的,將現行享受1%低稅率優惠的面積標準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
在北京朝陽區生活的陳先生購入了第二套住房。“總價800萬元左右的三居室,契稅就省了不少。”陳先生說,“二套房在政策調整前要繳納3%的契稅,差不多24萬元,現在只需繳納1%的契稅,足足省下了‘一輛小汽車’!”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9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通知,明確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統一為不低于15%;10月,多家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利率進行批量集中調整,存量房貸利率平均下降0.5個百分點左右。
貼心——
一份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里的幸福增量
本報記者 王云娜
陽光明媚。周末,廣東省佛山市市民阿珍(化名)一家到景區露營。穿著新衣新鞋,一雙兒女嬉戲奔跑,阿珍拍個不停:“‘出片’很靚。”
新衣新鞋購自“雙11”。“最近家里每人都添了新裝,還囤了8罐奶粉。”阿珍說,“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提高后,‘買買買’更添底氣!”
撫育2個小孩、贍養4名老人,除了必要開銷,夫妻倆向來是“能省則省”。
為進一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和贍養老人的支出負擔,我國自2023年1月1日起,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3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相應稅款在2024年退還到群眾手中。
今年上半年,阿珍在申報上一年度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驚喜發現,這項改革她剛好都能享受到:“去年我能享受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額一共是8.6萬元,與此前相比提高了3.1萬元。”此外,按照新標準,阿珍的個稅適用稅率也“降檔”至25%,新政策為她去年全年減少了約8500元個稅。
“生活更有滋味了。”一家人暑假去了女兒一直想去的上海旅游,阿珍笑著說,“過一陣,我們還準備來場出境游。”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通知,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此項政策首次體現在今年6月底結束的個稅匯算清繳。
驚喜——
一筆購買家電時的優惠補貼
本報記者 王 者
新婚在即,山東省青島市市民牛藝鈞和未婚妻陶雯雯有了新煩惱——是換全新的家電?還是繼續湊合著用舊家電?“新婚該有新氣象。但大件家電支出不少,淘汰下來的舊家電處理又麻煩。”陶雯雯有期待,也有猶豫。
二人到購物中心打算看看行情。步入家電區域,牛藝鈞被一臺電視機吸引,看了價格,又看向未婚妻:“有點超預算。”兩人正往外走,一旁的銷售人員忙道:“這臺電視參與以舊換新,最高能補貼2000元嘞!”
補貼活動源于今年9月發布的《山東省推動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對電視機等8類家電在滿足一定能耗標準的基礎上實施補貼,每名消費者最高可享1.6萬元補貼。
折扣劃算,還能少操心,和陶雯雯商量好,牛藝鈞在手機上領了家電以舊換新補貼券,第二天,趕早來提貨。原價11999元,補貼券優惠2000元,再加其他優惠,實際花了8258元,算下來不到七折。
3天后,新電視送上門,安裝師傅還免費對舊電視拆卸回收,評估后返了100多元。
牛藝鈞又領了其他品類的補貼券:“把幾個大件置辦齊,還能再省近萬元!”
【政策鏈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8月,商務部等4部門辦公廳發布通知,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優化補貼方式。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20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