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
北京八達嶺長城一景。
本報記者 雷 聲攝
一磚一石,銘刻著歷史和滄桑;蜿蜒萬里,訴說著光輝和榮耀。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與智慧的結(jié)晶,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1984年,鄧小平、習仲勛等領導同志為首都一些單位發(fā)起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題詞,激發(fā)了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保護長城的熱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城文化價值發(fā)掘和文物遺產(chǎn)傳承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導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fā)掘和文物遺產(chǎn)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
從“修舊如舊”的修繕保護,到對長城歷史文化的發(fā)掘闡釋,再到長城精神的代代傳承,古老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好、傳承好長城歷史文化遺產(chǎn)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qū)八達嶺鎮(zhèn)石峽村的鄉(xiāng)親們回信時強調(diào):“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蜿蜒曲折、宏偉壯闊,作為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遺產(chǎn),巍巍長城需要細細呵護。
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山勢雄奇富于變化,這里是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八道河鄉(xiāng)境內(nèi)的箭扣長城。今年4月,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組開展考古工作,并于6月6日進場施工,實現(xiàn)了“邊考古,邊修繕”的無縫銜接。
“長城修繕要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負責人程永茂說。2004年就開始修繕長城的程永茂,總結(jié)了“五隨”修繕法則。從黃花城、慕田峪、青龍峽、鷂子峪,到現(xiàn)在的箭扣長城,今年68歲的他最大的心愿是能一直參與修繕工作。
“我們要下‘繡花功夫’,最大程度呈現(xiàn)長城的古樸滄桑之美。”程永茂介紹,長城修繕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的原則,妥善保護好長城的歷史環(huán)境風貌。
近年來,《長城保護總體規(guī)劃》印發(fā),《長城維修工程施工規(guī)程》《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發(fā)布,長城文物保護修繕力度不斷加大、保護協(xié)調(diào)機制不斷完善,長城保護共識不斷提升、長城保護傳承不斷深入。
清理雜草、撿拾垃圾、勸阻游客不文明行為……作為延慶區(qū)長城保護員,八達嶺鎮(zhèn)石峽村村民梅景田每周至少5天上山義務巡查。生在長城下、長在長城下的梅景田,對長城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它守著歷史,我守著它。我們要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梅景田說。2007年,在梅景田的帶領下,石峽村村民組建了長城保護小組,如今全村80%的村民,都是長城保護志愿者。
在全國各地,有7000多名像梅景田一樣的長城保護員,用日復一日的努力,帶領更多人一起加入保護長城的隊伍,匯聚成保護長城的持久行動和堅定信念。
技術的加入,讓長城保護更加科學、精確。國家文物局、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等建立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我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的首座多場耦合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突破并掌握了包括錨固灌漿加固技術、夯筑支頂加固技術在內(nèi)的一系列土質(zhì)長城保護關鍵技術,為長城保護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裴強強說,希望通過現(xiàn)場調(diào)查和研究試驗,不斷構(gòu)建不同區(qū)域環(huán)境下長城營造工藝的技術指標體系,深化對長城建造智慧的認識。
從京津冀到東北、再到西北……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玉坤團隊成員們背著各種儀器,對長城進行考察、測繪,用4年時間對明長城進行全線三維測量工作,建設了長城全線連續(xù)實景三維圖像庫,覆蓋超6000千米的長城墻體和附屬設施。“我們希望通過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采集工程挖掘、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城,從而讓人們更好地認識、保護它。”團隊成員李哲說。
硬核科技提升了長城保護的效率和效果,增強了公眾對長城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
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長城橫跨萬里山河,貫通千年文脈,保護長城遺產(chǎn),挖掘長城價值,一幅以長城為“軸”的文明賡續(xù)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傍晚時分,古稀之年的攝影師李生程與女兒拿著相機來到五里墩長城,望著巍峨的長城,找好角度,按下快門……
李生程出生于陜西榆林安邊鎮(zhèn)五里墩長城下,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靠著一雙腳、幾臺相機,徒步數(shù)千公里,拍攝了萬余張長城內(nèi)外的照片。鏡頭下,長城從斷裂到修復,長城腳下從黃沙漫漫到綠色綿延,長城邊的村莊從以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為生到發(fā)展起了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
“活在長城腳下,為長城留下‘寫真’,這是我的目標。”李生程說,為了保存自己記錄長城40多年的資料,他籌建了陜北長城博物館,“我想盡可能記錄、保存長城每個時期的樣子,把長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一張藍圖,為流傳千年的長城故事揭開了新篇章。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f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將長城沿線15個省區(qū)市的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串聯(lián)整合,共同彰顯中華文化重要標識。
關于長城的遺存、非遺、建筑、故事……長城的文化資源被不斷挖掘闡述,融入人們的日常空間,豐富、滋養(yǎng)著人們的生活。
走進河北承德灤平縣花樓溝村村民林強家的民宿,原木的回廊、大理石的天井……既有江南古韻,又有冀北氣韻。“金山嶺長城一帶,古代主要由南方士兵修筑。所以,我借鑒了南方古建的形制,對民宿在原有基礎上做了翻新。”林強說。
在庭院中休憩,欣賞長城風光。等到夏天,雨后的長城便會出現(xiàn)云海奇觀。“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生意怎么會不火?”林強喜不自禁。
得益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越來越多像林強一樣的長城周邊村民吃上“旅游飯”。帶動長城沿線區(qū)域發(fā)展,提供高質(zhì)量文化供給,促進了村民就業(yè)增收,也助推了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通過齊長城將景點串珠成鏈,游客可搭乘小火車,一覽長城風貌。山東濟南章丘區(qū)石子口村的長城旅游火了,讓村民跟著富了口袋。村民畢于漢經(jīng)常到山上挖些中藥材、野菜,擺上地攤,供游客挑選。“忙時,一天能賺好幾百塊嘞。”畢于漢說。
美景惹人醉,文化沁人心。村民們發(fā)揮才智,自導自演節(jié)目,有的編排“三句半”、情景劇,向游客述說村子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人登上舞臺、唱起戲曲……長城腳下,精彩的文化活動輪番上演,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挖掘長城價值、推進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種種實踐和舉措,讓長城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舉辦超級越野跑、長城攝影展、美食節(jié)……2024山西忻州“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文旅季的推出,吸引了不少游客。忻州文旅局局長路向東說,當?shù)厣钔陂L城文旅資源,打造出忻州古城、五臺山、蘆芽山三大旅游集散地。2023年,五臺山、雁門關、蘆芽山、老牛灣、忻州古城5個重點景區(qū)累計接待游客2027.2萬人次。
山和城輝映、人和景交織,一幅古老長城的時代新畫卷正在展開。
凝聚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察看關城并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他強調(diào):“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祁連山下,河西走廊,巍巍雄關,瑰麗奇?zhèn)ァ?/p>
夜幕降臨,甘肅嘉峪關關城里演藝中心座無虛席,隨著叮咚作響的駝鈴聲響起,邊塞史詩劇《天下雄關》把觀眾拉入數(shù)百年前的風云變幻中。
“當號角響起,戰(zhàn)士們喝下出征酒,全場肅然。我仿佛透過時間長河,看到了那段邊關兒女守護家園的歷史,感受到嘉峪關兒女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動人的故事、鮮活的表演,讓來自四川的游客曾月贊嘆不已。
“嘉峪關關城與它身后的萬里長城,不僅是一項軍事工程,更承載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記憶,是一種精神的傳承。”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何雙全說,“它們一同凝聚成中國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偉大奇跡的動力源泉。”
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始終感召著億萬中華兒女。如今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中華兒女依然展現(xiàn)出巨大熱情與凝聚力。
2022年底,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消息一經(jīng)發(fā)布,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
河北秦皇島市民宋兆華是第一位捐贈藏品的人,一看到征集文物的消息,就捐出了從小收藏的石雷、抬夯;六旬老人王靜元走村進戶、多方打聽,幾個月的時間里,搜集捐贈了長城磚、石燈等10余件物品;留學歸來的朱海洋,從國外購買了山海關以及長城的老照片近千張,這些照片記錄了長城的原貌與多次修繕的過程……
“到去年10月,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共征集到社會各界人士無償捐贈的200余件藏品。”博物館文物征集工作專班負責人郭穎說,“捐贈助力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伴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人們品味著更近、更親切、更具時代感的長城。
在寧夏固原,紅軍長征留下一段“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情懷。當?shù)貙碳仪t軍長征舊址進行修繕加固,原貌陳列布展,建成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紅色旅游、田園休閑為一體的文物展示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俗風情園。
在北京延慶,各學校將長城文化融入學生社會實踐和校本課程。八達嶺學校的老師帶領生長在長城腳下的孩子們,做志愿講解服務、拍攝長城短視頻、舉辦長城體育節(jié),把愛護長城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們心中。
在陜西榆林,長城羊毛氈墻貼、鎮(zhèn)北臺陶瓷擺盤、榆林長城36營堡拼圖……榆林長城主題展館里,各式各樣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吸引了國際友人駐足挑選。開館以來接待了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匈牙利等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游客,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
古往今來,偉大的萬里長城始終以博大的胸懷展現(xiàn)著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蘊,已然成為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紐帶,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長城精神歷久彌新,古老長城在新時代巍然屹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