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瀾 橋見甘肅】
大橋飛架山水間
永靖縣劉家峽大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樂凱
黃河流經臨夏大地,不僅賦予這片沃土“河州”之美名,也催生了一座座跨河大橋。
在永靖劉家峽觀景平臺俯瞰,山下的劉家峽黃河大橋宛如銀帶橫跨兩山,車流如織,與劉家峽水庫浩渺碧波相互映襯,頗為壯觀。
劉家峽黃河大橋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于2013年12月25日建成通車。與不遠處的祁家黃河大橋一樣,連接大塬溝壑、橫跨山水庫河、聯通黃河兩岸千家萬戶,不僅是黃河臨夏段的“顏值擔當”,更是城市對外連接的紐帶,將河州兒女的夢延伸到遠方。
見證湖區生活
劉家峽大橋和祁家黃河大橋都連接折達公路。
“這條從臨夏市折橋鎮至蘭州市西固區達川鄉的公路開通前,從永靖縣到東鄉縣、臨夏市,只能靠渡船,農閑時走親戚的人,當天趕不回去,只能留宿一晚,第二天才能乘渡船回家。”東鄉縣考勒鄉三塬村村民馬成潤所說的渡船,最早位于祁家渡口,后來又遷到向陽碼頭。
56歲的東鄉縣河灘鎮大塬村村民馬哈三,是劉家峽黃河大橋開通的見證者,也是折達公路開通運營后的首批受益者,他與老伴在劉家峽黃河大橋橋頭休閑區售賣飲料、瓜子和時令水果。
“劉家峽黃河大橋剛通車時,這里的小攤位只有五六家,如今發展到十多家。” 馬哈三說。
8月底,記者驅車從永靖縣城出發,沿環湖北路一路向西直達向陽碼頭。對岸是臨夏縣蓮花碼頭,中間是碧波蕩漾的劉家峽水庫。
折達公路開通后,向陽碼頭不再繁忙,兩岸村民卻更忙了。臨夏州永靖縣三塬鎮東風村,依托門前的蔚海灣、碧海灣、金海灣這“黃河三灣”,家家吃上了“旅游飯”。
58歲的王生海是土生土長的東風村人。以前他家種的10多畝山地,一年的收成僅夠一家人的口糧。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村道拓寬,村民出行方便了許多,交通條件實現了“一級跳”。
隨著向陽碼頭建好后,門口的村道變成了雙向兩車道的柏油路,出行實現了“二級跳”。
2020年,王生海用多年從事木匠的積蓄和部分借款,將家里原來的土坯房全部推倒,建成了富有特色、木質結構的農家庭院,他和左鄰右舍一樣,開起了農家樂,生活迎來“三級跳”。
眼下,黃河三灣已建成特色農家樂和民宿35家,年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
與土地、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王生海,正計劃嘗試用新媒體為他的“三灣驛站”民宿做宣傳。
寫臺詞、搞直播……黃河三灣“觀海聽濤民宿”經理杜俊也想著法子推薦自己的農家樂。
守護秀美生態
李爽是省城蘭州一家民營企業的高管,從社交媒體看到太極島、黃河三灣美景后,趕在兒子開學前規劃了永靖兩日游。周六清晨驅車從蘭州出發,到永靖太極島、郁金香公園游玩后夜宿縣城,周日一早到黃河三灣乘筏蕩波、河邊燒烤。
“這里的景色太美了,真是短途出游的好去處。”傍晚時分,站在劉家峽太極大橋上,李爽感嘆。
劉家峽太極大橋,是永靖縣另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橋梁,站在橋上,太極島的秀美景色一覽無余。
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棗園新村村民孔維江告訴記者:“劉家峽太極大橋橫跨黃河,連接著永靖縣川南和川北片區,它的建成不僅改善了交通條件,更拉近了村民們的距離。”橋梁,不僅是連接兩岸的重要通道,也是人心相通的紐帶。
太極島作為黃河三峽景區的核心區域,是甘肅省重要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羅川折達公路黃河大橋就在這一區域,它和不遠處的劉家峽彩虹橋,共同連接起南北兩岸。
近年來,永靖縣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營造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環境。
“每年冬春兩季,大量候鳥在這里筑巢育雛。”攝影愛好者常子俊近幾年常來太極島拍攝候鳥,讓他欣喜的是,鳥的種類和數量一年比一年多。
“沒治理的時候,河水泥沙多,岸邊樹木少。現在水清草綠,環境越來越美,家里開了垂釣園和農家樂,收入比前幾年外出打工時翻了一番。”孔維江說。
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140平方公里,庫容57億立方米,水質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
8公里長的湖岸線自成港灣,黃河三灣美景如畫。
游客登上帆船、水上巴士暢游,在黃河三灣景區副主任、帆船駕駛員李志強看來,就好比“出海”。
李志強眼中的“海”是黃河三灣,被網友稱之為“甘肅的洱海”。
來此游玩的福建游客李超軍說:“在湖岸的民宿小住,早晨起床推開窗戶,面朝‘洱海’,晨曦灑在湖面泛起金光,碧水藍天間,輕舟劃過,三灣之美讓人心醉!”
“每天我從下午兩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要往返8次,每次有20多名游客,大家興致都很高。”李志強說,這里的生態環境好了、水質好了,各種水鳥很多,連本地人都覺得很享受。
“無意中看到網友在這里拍攝的劉家峽黃河大橋、藍天白云和湛藍的庫區水色,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景一下吸引了我。”成都游客李彥琦與父母一同前來旅游,這里的山水風情,令他贊不絕口。
東鄉縣董嶺鄉董家嶺村村民馬哈牙侍弄著幾百只羊和幾畝地。養羊之余,他和老伴忙著植樹造林。
“現在生活好了,手里寬裕了,就想著為家鄉做點事。”馬哈牙說。
從2018年開始,馬哈牙先后投資20多萬元在唐家坡栽植樹木8萬多株,約500畝。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和熱心人的幫助下,水泥硬化路和滴灌設施相繼建成,昔日的荒山如今披上了層層綠裝。
68歲的何得強所在的臨夏縣蓮花鎮蓮城村有1400人,村民靠花椒種植、蓮花碼頭旅游以及農家樂收入,生活富足。
臨夏縣以經濟林果的廣泛種植改善生態環境、扮靚山川大地、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截至目前,全縣因地制宜種植花椒、啤特果等特色林果63.43萬畝,年產量1.59萬噸,產值1.79億元,參與種植的7.5萬多農戶戶均增收2380元。
“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出門就能看到翠翠的山和藍藍的水,這就是我們的幸福生活。”何得強說。
2024年,臨夏州實施重點文旅項目48個、總投資38.33億元,著力推進了產業、文化、旅游、康養“四位一體”的“產城景”深度融合。1月至5月,全州接待游客1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45%。其中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11萬人次,同比增長187%。
牽引香甜產業
“2006年建成的劉家峽彩虹橋,不僅提升了永靖縣的城市形象,更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站在橋上,手機隨手一拍就是風景大片,尤其是夜景,流光溢彩!”在永靖縣劉家峽鎮城北新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崔海洋眼里,劉家峽彩虹橋,就是永靖縣的地標性建筑之一。
崔海洋的家在劉家峽彩虹橋的南邊,城北新村在橋的另一端,從永靖縣城的家到城北新村,他每天都要開車經過彩虹橋。
初秋時節,距離永靖縣城5公里的蜜桃之鄉——劉家峽鎮城北新村產業園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們忙著摘桃、裝箱、封箱、裝車、起運……
城北新村是易地搬遷村。2019年,永靖縣原來的紅泉鎮、王臺鎮等東西山區12個鄉鎮35個行政村1341戶村民搬遷到這里。
距離村民集中居住地1公里的村集體產業園占地1600多畝,目前發展了850畝蜜桃、450畝葡萄以及360畝鋼架大棚,全村330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去年,全村分紅65萬元,為村民發放工資260萬元;今年的收入預計比去年還要好一些。”崔海洋說,村里已經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進行合作,提升科技水平,提升蜜桃品質,力爭明年躋身高端市場。這樣一來,村民的收入就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從干旱少雨的山溝溝搬到距縣城近、距風景區近、距公路近、距水源近的城北新村,村民們臨近黃河水、背靠霧宿山,有山有水的生活越來越好。
今年68歲的城北新村村民唐致海說,每年蜜桃成熟的季節,他在桃林摘20多天桃子,能掙3000多元,去年他個人收入兩萬多元。
坐落于臨夏市枹罕鎮青山腳下的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平均每天有20萬枝優質鮮切玫瑰銷往全國。
走進鮮花港智能溫室,娜歐蜜、香妃、艾莎、蜜桃雪山等10多個品種的玫瑰競相綻放,花香四溢。10萬株“雪山”系列、娜歐蜜等鮮切玫瑰經過工人精心包裝后,“搭乘”花卉冷鏈物流專線發往昆明。
“鮮花港年產鮮切花約6000萬枝,七成以上訂單銷往全國12個省份,年產值1.8億元。”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工作人員李雅詩介紹。
張婷婷是鮮花港的采摘工。“每天準時上下班,既能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每月還有3500元的收入,天天跟鮮花打交道,心情也好。”張婷婷說。
和她一樣,來自臨夏市周邊的500多位村民也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有三四千元的穩定收入,身份從“農民”變為“產業工人”。
橫臥臨夏大地的一座座跨河橋、公路橋,跨越山川,連接起河州兒女的致富路,讓城市更有看頭,讓產業更有甜頭,讓生活更有奔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