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縣,從漫灌到滴灌——
算算一畝田的節水賬(春耕進行時)
春灌不等人,曾令達卻夜夜睡得穩。
“熬夜排隊澆地,那是在過去。”走進甘肅民勤縣夾河鎮中坪村,村民曾令達指著麥田說,揮鐵锨、掄鋤頭、打毛渠,查看漏水、挖土堵口的日子,已成歷史。“現在用的是滴灌,人不用盯、水自己澆。”
嵌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之間的民勤縣,年均降水量僅有110多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600多毫米。對這里的農民而言,一年中最大的農事,就是打罷春,盼水澆地。
如今,雖少了熬夜排隊澆地的苦,卻也多出一筆早先沒有的錢:滴灌設施費,每畝200元。“劃算嗎?”記者問。
曾令達沒說話,笑著拿起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水漫灌,一畝地用水600立方米,一年水費約180元;改用滴灌,一畝地用水400多立方米,一年水費近140元。
“光算水費,每畝省了40元;加上設施費,每畝倒貼160元左右。”但是務農30多年的曾令達,深知種地是本綜合賬,效益看產出:大水漫灌,水往哪去、肥往哪聚,導致營養不均、長勢不一,影響產量;滴灌不一樣,水、肥直接“喂”到小麥根系,營養均衡、長勢齊整,一畝地能多打300斤糧,相當于多“生”出300多元錢。
“收支相抵,一畝地多賺近200元。”曾令達反問道,“你說劃算不?”
降成本、增產量、長收益,人還少“遭罪”。行走在春灌期的民勤縣,一條條滴灌管帶,搭建起一張“活”的灌溉網:從申請用水到灌入田間,只需半天時間。
“嘀!”隨著清脆的“打卡”聲響起,地頭的水泵隨即啟動,汩汩清水沿著管道緩緩流入田間。“地有多大,水分多少,沒有跑冒滲漏的浪費。”曾令達說,灌溉完成后,閘門自動關閉。
從大水漫灌到“精打細算”,看得見的節水技術背后,是看不見的節水意識。農民主動壓減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擴大高效節水作物種植面積。“今年要勻出一部分地,改種馬鈴薯。”曾令達問過別的種植戶,一畝馬鈴薯,滴灌只需300立方米水,產量卻能超過7000斤。
“近年來,通過興建調蓄水池、改建輸水渠道、開展節水培訓、建設智慧灌溉試點,高效節水技術今年將覆蓋全縣3/4的播種面積。”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興斌說,2023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38,高于全國平均值。
清明前,曾令達家的春小麥迎來了第三輪次滴灌,此后一周左右,將破土冒芽。“出苗前的這口水,至關重要,‘喝’得飽,才長得好。”曾令達俯身查看滴灌帶,滴水無聲、麥田已潤。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0日 第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