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檢察機關推進數字化建設,匯聚社會參與合力
以公益訴訟助力長城遺址保護(法治聚焦)
檢察官正在察看長城遺址。宋朝軍 南茂林攝影報道
核心閱讀
為了更好地保護長城資源,甘肅省檢察機關全面摸排本地長城遺址,推進數字化建設,強化群眾文物保護意識,主動介入、多措并舉,5年來開展長城保護檢察監督行動185次,為長城筑起一道法治保護屏障。
初春時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大靖鎮長城村乍暖還寒,幾個孩子站在長城城墻旁一邊嬉戲一邊哼起童謠。“長城村里長城長,呵護長城春到冬……”一旁的古浪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張學清和同事很是欣慰。5年多里,這堵兩人高的城墻遺址,張學清來了不下20次。
甘肅是長城資源大省。5年來,甘肅省檢察機關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全面摸排本地長城遺址,推進數字檢察建設,強化群眾文物保護意識,開展長城保護檢察監督行動185次。全省6000多名檢察干警參與到長城保護中,主動介入、多措并舉,為長城筑起一道法治保護屏障。
推進數字檢察建設
技術賦能長城保護
在蘭州市皋蘭縣水阜鎮老鸛村,皋蘭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控制一架無人機飛越山崗,對長城烽火臺進行環繞拍攝。在30多公里外的蘭州市人民檢察院里,幾名檢察官注視著“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大屏,老鸛村烽火臺的圖像已經同步傳輸到此。半小時里,前后方通力合作,仔細查看烽火臺的狀況,系統同時提取材料、記錄入檔,一場檢察監督“回頭看”的審看環節順利完成。
作為甘肅首個“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投運5年多來,平臺采集存儲數據277萬多條,借助自然語言分析、語義相似度計算等技術,實現了對長城保護等內容的自動分析研判、并集。
兩年多以前,“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在某公開論壇上抓取到老鸛村烽火臺的相關線索,智能研判后自動預警。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平臺結合衛星圖片數據,確定了古長城遺址的大體位置與受損狀態。
蘭州市檢察院工作人員看到后,通過平臺“案源分配”功能,將線索分配到皋蘭縣檢察院。調查發現,有村民不了解文物保護相關法規,在烽火臺臺體底部挖了個窯洞。由于此處地形陡峭、地勢較高,平常少有人來,窯洞未被第一時間發現。案件查清后,當地檢察機關向文旅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推動當地將烽火臺臺體底部恢復原貌,并對村民進行了普法教育。
案件辦理全程被清晰記錄,并在“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的智慧地圖上標記。兩年多來,檢察官可以隨時查看該案件辦理流程,實施檢察監督。“‘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的數據大都來自最高檢和最高法的民事訴訟線索、互聯網公開平臺以及市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蘭州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張磊介紹,平臺輔助辦案,進一步提升了檢察官的執行效率。
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篩選出包含長城保護、黃河治理等內容的公益訴訟線索3175條,發出涉及長城保護等的檢察建議19份,解決具體重大問題28個,公益訴訟實現了由個案監督到類案監督的轉變。
強化文物保護意識
匯聚社會參與合力
長城保護難,有自然條件的影響,也與村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有關。一段時間以來,有村民在長城邊開了灌溉渠,水流給墻體帶來隱患;有村民把長城上松動的土方運走,當作建筑材料……在風雨侵蝕等自然作用的影響下,長城墻體難免出現傾斜、倒塌等現象。
“制發檢察建議是公益訴訟的重要舉措,必須加強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群眾文物保護意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保護長城的監督合力。”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部副主任黃濤說。
馬牙雪山下,烏鞘嶺長城依山就勢,逶迤而過。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天祝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負責人劉忠帶著縣文旅局干部、當地村民等走在雪地里,巡查著此段漢、明長城。5年前,當地村民還有些不解。“這些人咋天天開著車,往荒山野嶺跑?”
劉忠和同事們看出村民們的想法,在制發檢察建議時,著重加入“強化文保意識”“加大宣傳力度”等內容。在此后的巡查過程中,檢察官們擺事實、講道理,村民對長城保護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現在,看到土磚有脫落的風險,村民們會及時向文物保護員報告。”村民魏生輝說。
今年2月,甘肅省檢察院和省文物局再次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全省文物領域檢察監督工作,對責任履行不到位、涉文保項目報批不及時、重開發輕保護等重點監督糾治方面作出部署。甘肅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檢察機關、文物行政部門正逐步構建起長效機制,主動加強與公安、法院、海關、紀檢監察等部門的溝通協調。
妥善安置附近居民
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大紅泉堡遺址坐落在嘉峪關市峪泉鎮,距離嘉峪關關城有40多公里,文物保護員安獻忠每年要來這里巡檢300多次。
安獻忠曾是大紅泉堡附近的居民,1998年起,他就在這里安家、放牧。那時,大紅泉堡還沒有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保護條例》也未出臺,這里的城墻上架設了風力發電裝置,古堡土墻成了羊圈的一面墻。
2020年,在甘肅省檢察院部署的專項監督活動中,嘉峪關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師占龍發現了這一情況。根據規定,明長城—大紅泉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得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建筑物和構筑物。
搬肯定要搬,但安獻忠一家靠放牧維持生計,如何妥善安置?嘉峪關市檢察院向相關行政機關提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前后10余次前往現場釋法、協商溝通,幫他解難題、想出路。最終,在嘉峪關市檢察院、市文旅局等單位的協助下,安獻忠搬了新家。
今年是安獻忠搬遷的第三年,新家有3間磚混屋子,冰箱彩電等家電一應俱全,羊飼養量從300多只增加到800多只。家里新添了皮卡車和拖拉機,他還額外種著50畝地。由于安獻忠熟悉情況,當地聘請他擔任文物保護員,負責大紅泉堡城堡、墩臺的巡查工作。
在張掖市山丹縣老軍鄉,當地在清運長城沿線建筑垃圾的同時,為村民合理規劃生產區域、平整道路;在定西市,當地將“在長城邊耕種和修建水渠”的檢察建議列入政府履責管理督查考核,不僅保障文物安全和農戶利益,還結合長城文化公園統籌安排,將其納入環境風貌整治范圍。
甘肅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沈澗說:“甘肅省檢察機關將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加強長城遺址等保護,以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8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